广州荔湾区“百千万工程”咨询研讨会
广州荔湾区“百千万工程”咨询研讨会
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,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、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,是每个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广州市荔湾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,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发展,荔湾区政府决定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城市品质、改善民生福祉、促进经济繁荣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广州荔湾区“百千万工程”咨询研讨会的背景、目的以及预期成果,以期为关注城市发展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。
以下为正文:
为进一步发挥专家智库的智力支撑作用,推动“百千万工程”深入实施,10月10日下午,荔湾区“百千万工程”咨询研讨会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召开,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、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黄丽华、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等专家代表作主题发言。区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决策咨询专班、区委党校相关领导及区提高“七种能力”暨副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全体学员参加会议。
在咨询研讨会上,专家们紧扣“聚力‘百千万工程’,焕发荔湾新活力”主题,围绕党的建设、产业发展、人居环境建设、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、体制机制改革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,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,对荔湾区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,为荔湾区扎实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了新的动能。
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指出,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着力点。新质生产力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,这必然要求生产关系进行相应调整。要聚焦创新活动、企业主体、产业载体、区域实际四个方面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,加快形成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,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活力,为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
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黄丽华认为,在单位制逐渐解体、政府职能转变、户籍制度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日益发展的背景下,更好地处理维权与维稳、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。要着力打造未来社区,构建新时代城市新型地缘关系,把群众组织起来,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、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认为,荔湾沙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,岛上保留着近代欧陆建筑群,被誉为“万国建筑博物馆”。要坚持“利用服务保护”的核心思想,在坚持保护第一、应保尽保的前提下,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管理、研究和利用,更好传承历史文脉。
广东粤建未来产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广州市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创始院长江浩提出,荔湾发展模式逐渐转为存量模式,城市更新势在必行。同时,城中村改造已经进入了一个和产业转型高度互动的时期,未来荔湾区城中村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,加快构建城中村特色产业生态系统,切实推动荔湾率先建设成为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。
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荔湾分院徐策总工程师认为,荔湾最大的王牌是文化,要切实打好“文化牌”,把荔湾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。
会上还举行了荔湾区委党校“老城市新活力现场教学点”授牌仪式,1906科技园等10个街道党校现场教学点被列为荔湾区委党校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现场教学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