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67岁,老城根的关牧村小学 | 新乡百年学堂②
167岁,老城根的关牧村小学 | 新乡百年学堂②
百年名校,
是文化与教育的独特印记。
说起百年名校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大学。
然而在新乡,还低调地散落着一批
已办学一百余年的中小学。
他们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,
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葱岁月。
因此,我们推出了“新乡百年学堂”系列,
今天,一起来看看新乡老城根的
167岁的关牧村小学的前世今生。
新乡市平原路180号,一隅静谧之地,北街小学悠然矗立,其根脉可追溯至北大街23号的往昔,更远的记忆则镌刻在清朝咸丰七年(1857年)春日的微风中。
义学时期
咸丰七年,知县祝塏于县城设义学三处,北街眼光庙内,一缕书香悄然升起,即为北街小学前身。谕城关及附近村庄子弟送学读书,集数十名学童,延师而教,无年级之别。
一般从认字开始,让学生读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。年龄稍长,让读《小学》《论语》《书经》等。还要讲习御制大诰、本朝律令以及婚、丧、祭祀礼节等。以向学生进行“忠君守法”教育。
私塾时期
1919年,刘道安先生于斯地创办私塾,播撒知识的种子。其课程大致是:国文、算术、历史、地理。
庙产兴学时期
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时任新乡县教育局长的孙善起,奉冯玉祥庙产兴学令,发展教育事业,校长孙俊卿在眼光庙私塾位置创办北街学校(今红旗医院内),课程设置有:国语、算术、常识、图画、手工、体育、唱游。北街小学正式诞生,校名沿用至2022年。
新中国以来
1945年9月,日本军投降,小学教育逐渐恢复。1949年,解放以后,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,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,恢复整顿了北街小学,教材统一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。
1966年5月,“文革”开始后,学校党政领导先后瘫痪,1968年,学校实行“开门办学”“学工学农”劳动代替了教学。
“文革”后,学生猛增,该校校舍面积不断增大,后盖家属楼、盖了校门口的二层教学楼、翻建校舍、新建乒乓球房,还建设了校办工厂,越办越红火。
体育之光,亦是该校不可磨灭的印记。自60年代起,学校便致力于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,涌现了残奥会冠军范蕾、河南省体工队乒乓球教练孟献俭等杰出校友。
2022年3月29日,经中共新乡市红旗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,将红旗区北街小学更名为关牧村小学。
回望历史长河,北街小学历经风雨,却始终坚韧不拔,每一时期都镌刻着独特的烙印:初创时的风华正茂、社会动荡中的刚毅坚卓、复校后的自强不息、“文革”十年的坚守不辍、改革开放后的守正拓新,直至全面发展时期的情智教育,气象万千。
近年来,荣获“全国体育示范校”“河南省德育示范校”“省乒乓球传统学校”“省卫生先进单位”“省语言文字示范校”“省安全文明校园”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”“新乡市文明单位”“市优秀少先队集体”“市基础教育教学先进单位”“市五一表彰先进单位”“市文明学校”“市志愿服务先进单位”等多项荣誉。
关牧村小学,以“文化润校,质量立校,特色亮校”为引领,在时代的风雨中兼程,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,在每一次的浪潮中乘风破浪,勇立潮头。